市交通运输局创新推行“党建+”工作模式
推动党建工作与优化营商环境深度融合
市交通运输局聚焦市委、市政府党建引领的工作路径,坚持学思用贯通,把党建引领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红色动力”,创新推行“党建+”工作模式,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优势,提升服务效能,当好开路先锋。
一、推行“党建+品牌效应”,打造新名片。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立足实际打造特色党建品牌。一是打造“治超卫士”党建品牌。推进公路超限检测站向综合执法服务转型,创新推进超限超载治理,与界首等周边地市组织跨区域联合执法,联合公安部门开展流动治超,重点查处“百吨王”,强化大件运输监管,全力守护人民群众安全出行。二是打造“保通保畅”党建品牌。建立货车司机投诉30分钟快办机制,充分发挥12328作用,及时打通堵点。督促运营公司、公路服务区为跨区机收车辆及司乘人员提供“三免费”“三优先”“一优惠”服务。指导全市超限站点设立“农机手之家”“便民服务岗”,主动开放卸货场地并协调开放养护站、道班等院落、场站。三是打造“服务先锋”党建品牌。建立学雷锋交通志愿服务队伍,组建周口交通“枫桥”服务站,开展“好党员”“四送一助力”“爱心送考”等一系列志愿者服务活动。深入陈营社区、育新街开展“清洁家园”“文明交通”志愿活动。四是打造“物流枢纽”党建品牌。以党建为载体,以共建为纽带,推动周口市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2023年11月17日,省交通运输厅与周口市政府签署临港枢纽经济先行区合作框架协议,支持周口市建设大枢纽、培育大产业、搭建大平台,打造临港枢纽经济先行区。
二、推行“党建+特色服务”,凸显新成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基层党建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再上新台阶。一是发展特色物流。构建“通道+枢纽+网络”高效便捷、通达顺畅、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推动港口枢纽经济建设,完善公铁水多式联运,实施内河水运“通江达海”工程,推动冷链、快递等特色物流产业转型发展。二是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扎实推进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完成92个行政村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建设任务,新增、更新站牌372个;鹿邑南环311加油站、西华107辅线加油站等7个“司机之家”提前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验收;充分发挥西华县国家级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示范带领作用,加快推进我市辖区省级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工作,西华县列入省级第一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开通产业班和客货邮融合“货运班线”27条,建成并投入使用6个县级快递物流园,建设乡镇快递公共配送站146个,已建成使用4385个村级快递公共服务点,实现建制村全覆盖。持续推广班线客运定制服务工作,满足群众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出行需求,新增定制客运车辆51辆,线路9条。三是发展特色公交。打造“温馨公交”,发展快速公交、夜班车和定制公交,相继开通601野生动物园至太昊陵、602野生动物园至建业绿色基地两条旅游公交线路,促进交旅融合发展,满足更多群众的出行需求。
三、推行“党建+两大建设”,创优大环境。把推进作风建设、效能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以干部作风明显改进、机关效能明显提升推动营商环境明显优化。一是加强作风建设。自2023年7月份起,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作风纪律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整治政治站位不高、宗旨意识不牢、执法能力不足、担当作为不力、交通执法不廉、作风纪律松懈等问题。7月份以来,观看警示教育宣传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24次;开展执法人员培训35次、参训人员800人次;组织军事训练90场次、累计2110余人次参训。二是加强效能建设。组织开展交通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道路运输领域正风肃纪治乱专项行动等活动,聚焦“逐利执法”、执法不规范、执法方式简单僵化、执法粗暴、执法“寻租”以及增加运输企业、司机不合理负担等六大问题,多套组合拳打一场正风肃纪、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攻坚战,切实维护交通运输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交通运输执法队伍形象焕然一新,作风纪律明显增强,群众满意度明显上升。三是创新开展工作。重点做到了“三个创新”:创新开展“双随机+非现场监管”,通过在火车站、高铁站重点区域建设的2套“客运非现场执法系统”,弥补常规监管力量不足,加大科技执法创新力度,对两站涉嫌非法营运车辆进行全面监控,并根据研判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执法行动,提升信息化监管效能。鼓励全系统干部职工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主动担当作为,引导其在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政府建设、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等工作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升能力、改进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