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面对深刻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上下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强大动力,锚定“两个确保”,加快实施“十大战略”三年行动计划,以“十二个紧盯”促发展,以“五个清单”抓项目,以农业强市“七个专项行动”强基础,在顶住压力、克难奋进中实现了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势的蓄积壮大,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8%,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4.8%,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周口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一)全力以赴拼经济,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一是政策加力显效。因时因势出台扩大内需80条、提振市场信心83条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政策红利加速释放,减免退缓各项税费32.6亿元,新增市场经营主体19.9万户,入库“四上”企业808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4%,居全省第10位;工业用电量增长12.9%,居全省前列;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加5.0%,居全省第6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3%,居全省第2位,其中税收收入136.35亿元,同比增长15.6%,税占比67.4%,跑出了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二是投资有效增长。实施“周监测、月调度、季观摩”制度,压茬推进“三个一批”建设项目312个,完成投资1360亿元,省重点项目综合考评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居全省第1位。其中电网发展投入23.7亿元,居全省第2位。获批各类用地2.67万亩,居全省第1位。争取专项债券201.2亿元,居全省第2位。三是活力明显增强。快递揽收量增长59.4%,居全省第3位;邮政行业业务量、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分别增长30.1%、8.1%,均居全省第7位;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578.8亿元,增长15.5%,居全省第4位,其中新增贷款突破350亿元,新增存贷比59.8%。经济运行呈现一季度稳健开局、二季度承压修复、三季度持续上行、四季度加快回升的态势。
(二)坚定不移抓创新,第一动力日益增强。一是创新载体不断完善。周口“智慧岛”挂牌运营,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协作周口工作站、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周口分中心授牌运营。川汇区、西华县顺利完成国家级高新区年度创建任务,淮阳区、沈丘县、鹿邑县、商水县开发区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新增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2个、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家、创新载体44家,省化学药物产业研究院成功获批,新组建市级产业研究院11家,省市产业研究院总数达到23家,实现主导产业产业研究院全覆盖。新授权专利2515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80%。二是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全市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14家、培育头雁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4家、“瞪羚企业”9家,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586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73.6%。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8.9%、21.4%。三是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成功创建河南省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银丰塑料等10个企业成为第四批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单位,周口理工职业学院挂牌招生,周师现代产业学院、河南科技职业大学新院区完成规划设计和土地报批,高校专业设置与周口产业发展的匹配度、贡献率不断增加。
(三)加快转型调结构,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一是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智改数转”步伐加快,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297个,规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达到60%,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5%。培育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1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1家、省级制造业标杆企业2家,新增省级智能车间(工厂)17家、上云企业777家,超1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金丝猴食品有限公司被评定为河南省2023年度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二是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金丹科技、乐普药业、耕德电子等一批龙头企业项目投产达效,临港开发区生物化工园区通过评审,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医药、智能终端零部件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3%、10.1%、81.1%,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三是特色产业加速聚集。河南(周口)绿色印染示范产业园通过评审,周钢二期开工建设,太康县锅炉制造、项城市医药、淮阳县塑料制品等3家特色产业集群被评定为河南省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纺织服装入选全省千亿级产业集群。
(四)全面发力提品质,城市功能持续提升。一是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88个,建成交付安置房2.97万套。中心城区和商水县城部分区域实现清洁取暖“绿色过冬”。第二污水处理厂建成试运营。滨河公园三期建成开放,新建成游园102个,新增绿地面积190.7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7平方米,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复审。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102公里,中州大道北延、平安大道东延、七一路跨沙颍河大桥等城市道路即将通车,“三环九放射”市域快速通道路网体系加速形成。新建视频监控203路、停车场23处,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3916个。中心城区47处主要道路交叉口完成渠化改造。市大数据中心(一期)、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建成投用。二是文旅实现提档升级。太昊伏羲陵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5A级景区,周口市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淮阳区被评为省级文旅消费示范区。叶氏庄园、建业运河古镇成功创建4A级景区,陈楚故城城墙遗址公园建成开园,关帝庙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一期工程即将完工,五一路特色商业街区、荷花渡商业街区提档升级。周家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李家当铺院、白彦章故居、红石板路修缮进展有序,六大渡口复建工程向市民开放,再现“周口八景”老记忆。三是城乡区域加快融合。县域实力持续增强,项城市、鹿邑县、沈丘县3个县市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9个县域副中心加快建设。淮阳区、西华县、沈丘县获评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示范县。阳新高速宁陵至沈丘段建成通车,结束了郸城不通高速的历史,实现县县通高速。大广高速扶沟崔桥站、安罗高速西华红花站开通运营。
(五)强基固本促振兴,农业强市步伐稳健。一是粮食生产难中守稳。116.7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全部建成。积极应对严重“烂场雨”,有力有序组织抢收抢种,夏粮总产101.71亿斤。坚持“夏损秋补”,积极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秋粮总产78.81亿斤、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80亿斤以上,稳居全省第1位。二是农业园区提质发展。郸城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创建,实现国家级“零突破”。新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家,实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县域全覆盖。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4家、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81家。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8个,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个,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82个。国家农高区按照“四区一基地”定位高质量推进,19个公共实验室建成投用,118平方公里优质种子田种植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三是和美乡村加快建设。深入开展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探索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7种模式在全国推广应用。治理黑臭水体1460条,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完工,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改造农村户厕1.7万户,新建改建“四好农村路”630.5公里,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加强“三类户”动态监测帮扶,建成就业帮扶车间673个,安置公益岗位4.6万余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3.3%,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
(六)改革开放再加力,发展活力加快释放。一是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在全省率先挂牌运行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中心,31家市直单位、268个县市区部门完成内设审批机构调整,全面实现“一个机构管审批”“三个之外无审批”。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和黄泛区农场改革全面落地,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全部建立,农技、农机、农经“三支队伍”改革成为全省试点,沈丘县、太康县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二是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提升。全省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在我市召开,新开通国内国际集装箱航线13条,港口货物吞吐量4081万吨、增长23.5%,占全省的87.1%;集装箱吞吐量10.5万标箱、增长163%,港口综合物流园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平漯周高铁开工建设、周口民用机场配套工程开工建设,中心港集疏运铁路专用线黄寨站接轨顺利获批。成功举办第三届周商大会,全年签约项目407个,总投资2683亿元。三是商业商贸加快布局。9个县级综合物流园、161个乡镇配送站和4344个村级快递服务点建成投用,新培育电商村474个,网络零售额增长137%,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增长63.8%、居全省第1位。沈丘县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示范县,总数达到4个,居全省第1位;淮阳区入选首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西华县被评为第三批全国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县。
(七)用心用情办实事,人民生活更有质感。一是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民生支出57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8.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1%。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5.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4.2万人,高技能人才10.7万人。新建改扩建乡村寄宿制学校29所。培训家庭医生团队96个、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55万名。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9227户。宫颈癌筛查9.07万人、乳腺癌筛查10.02万人,产前筛查覆盖率94%、新生儿“两病”筛查率99%、新生儿听力筛查率100%。组织青少年心理健康活动进村(社区)362场,完成青少年个案咨询1480人次,建成“青翼家园”15个。救助残疾儿童3719名。加装燃气安全装置86.55万户。整治提升窨井设施1.5万座。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04万户。85.54%的行政村设立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升级改造配电台区600个,新建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685.71千米。“一卡通”发放补贴项目94项,惠及群众320.02万人。二是社会事业扩容增效。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及幼儿园172所,新增学位10.2万余个。河南心血管病中心周口区域中心揭牌运营,成为全省拥有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5个省辖市之一。三级医院达到15家。22个医共体全部实质性运行,公有化标准化村卫生室占比达到92%,6348家医保定点村级卫生室实现门诊统筹报销,实现门诊统筹报补全覆盖,市域内住院次均费用下降7%。40个乡镇敬老院转型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高质量承办河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实现参赛、办赛“双丰收”。周口马拉松暨善跑中国系列赛荣获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中国文学之乡”殊荣花落周口。中国杂技春晚、第二届周口荷花节、第九届老子元典文化高端论坛成功举办。三是民生大局和谐稳定。新增城镇就业7.5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7万人。清退农民工工资保证金2585.6万元,化解企业无分歧欠款13.7亿元。发放城乡低保37.4万人、10.1亿元,残疾人“两项补贴”23.4万人、2.1亿元。两批“保交楼”项目累计交付2.32万套,问题楼盘有序化解。空气优良天数254天、居全省第5位,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一方阵,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实现动态清零,“三零”创建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传统产业链条短、层次低,新兴产业起步晚、规模小,中心城区吸附力、带动力不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等等。对此,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4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实施“十大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的冲刺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要按照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落实市委五届四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两个确保”,加快实施“十大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周口实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谱写周口绚丽篇章。
2024年经济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以上,进出口平稳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粮食产量达到186亿斤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目标统筹衔接。
三、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发展动能。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坚定走好创新驱动发展这个“华山一条路”。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伏羲实验室纳入省实验室序列,努力在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新的研发成果,确保完成省级实验室创建工作。推进智慧岛提质发展,抓运营、引人才、优服务、育成果,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5个,引进优秀投资机构30家,建设创新服务平台10个,构建科技企业孵化成长链条。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推动规上企业与高校联合共建研发中心,新增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30家以上。推动川汇区、西华县联合创建国家高新区,争取进入国家考核序列,推动项城市、西华县等开发区创成省级高新区,每个县(市、区)建成一个汇聚高端资源的全要素双创中心,打造县域经济创新驱动策源地。二是加快培育创新主体。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推动银丰科技、阿尔本制衣、四通锅炉、巨鑫生物、耕德电子等产业研究院进入第四批省级产业研究院序列。合作共建周师现代产业学院、国家农高区科创中心,鼓励校企联合创建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90%以上,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开展核心技术攻关50项以上。全年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0家以上。三是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以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为牵引,支持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周口理工职业学院等学院新院区建设,积极推进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专升本,支持职业院校围绕我市主导产业设置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专业,积极筹设周口城市职业学院、河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每个县(市、区)至少办好一所标准化中等职业院校。四是加快集聚创新要素。持续实施周口英才计划,用足用好“1+21”一揽子人才政策,加大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力度,加快创新片区、双创综合体、人才公寓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柔性引进一批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等创新团队。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新增专利授权3000件以上,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3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亿元。支持设立产业链技术攻关探索基因、高校中青年人才探索基金,引进天使、风投、创投基金,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构建覆盖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
(二)扩投资促消费,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积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和消费基础性作用,培育强大内需市场,推动经济持续好转。一是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紧盯国家和省政策导向、资金投向,科学谋划一批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转型等重大产业项目,以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重点领域民生项目,加强要素保障,做实做细项目前期,争取更多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紧盯“五个清单”,压茬推进“三个一批”,突出抓好436个省市重点项目。谋划做好周口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贾鲁河通航、宁洛高速漯周界段改扩建、兰沈高速太康至沈丘段、S323鹿邑至中心城区快速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周口生物经济产业园、河南(周口)绿色印染示范产业园、益海嘉里现代食品产业园、瑞茂通120万吨植物蛋白等重点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周口南500千伏输变电、周口煤炭储运基地项目和开封—周口、周口—柘城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抢滩布局新型储能产业项目,加快“市域一张网”新能源充电设施建设。二是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提振传统消费,打造万达广场、五一广场、关帝老街等标志性商圈,鼓励传统商场、老旧厂区等改造为多功能、综合性新型消费载体,每个县城至少打造1个消费综合体,每个区至少打造1个特色街区。出台政策措施,对新购汽车和商品房给予购置税和契税等方面补贴,开展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以旧换新促销活动,推进产品更新替代。培育新型消费,依托“市区县园乡站村点”现代物流体系,积极与具有国内外物流配送网络和货物集疏能力的龙头企业合作,降低物流快递成本,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推动华耀城、荷花商城等传统商业向直播电商转型,将电商深度融入现代商贸产业生态圈。激活文旅消费,依托周口杂技文化产业园和周口野生动物世界,持续办好中国杂技春晚,加快打造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持续推动老子故里旅游区创建5A级旅游景区,推进袁寨古民居、黄泛区生态旅游区创建4A级景区;持续提升伏羲文化旅游节、周口荷花节、三川十馆春会等旅游节庆活动影响力,办好周口马拉松暨善跑中国系列赛、中华龙舟赛等品牌赛事,力争每个县(市、区)打造一个特色体育赛事品牌、新创建一个3A级以上景区,努力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中塑造周口文旅品牌。
(三)壮大产业集群,强化经济发展支撑。坚持新型工业化方向,聚焦6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7个重点产业链,深入落实工业项目“五个五”工作机制,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积极培育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禁限塑”机遇,加快建设金丹科技聚乳酸生产和L-乳酸扩改建、银丰科技年产8万吨生物可降解材料项目、天罡集团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线等项目,着力打造集创新研发、中试孵化、成果产业化为一体的国家级生物可降解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推进鑫丰生物制药项目投产达效,加快建设乐普大健康产业园、巨鑫生物医药产业园,加快海盛生物、诺克生物等企业大分子发酵类项目落地开工,努力在生物制药上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优势明显的生物医药研发基地。加快推动耕德四期年产8000万支手机配件、2000万套智能终端设备项目竣工投产、投资30亿元的富士康(周口)科技产业园二期年产4000万件智能终端产品零部件项目投产达效、精泰智能终端产业园达产满产,加快由零部件生产向模组和终端产品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全国有影响的智能终端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二是做优做强十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坚持集群集聚、链式发展,用好“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平台,推进盛泰纺织工业园年产30万纱锭和3000吨电子束抗菌纱线项目、阿尔本莱赛尔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澄明食品产业园、瑞茂通120万吨大豆项目竣工投产,加快千万吨级汽车钢和电磁新材料生产基地建设,推动钢铁、建材延链成为新材料,装备制造转型成为新装备,食品、纺织服装等嫁接新模式驶入新赛道,让更多产业产品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三是以“六新”突破抢占未来发展新赛道。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数字产业园、青网科技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加快推进市大数据云中心建成投用,启动建设中国智能传感谷周口传感园区,新增5G基站2800座,加快布局工业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争取成为省域区块链算力核心节点城市。一体推进城乡新能源充电设施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数字化改造,制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一厂一方案”,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智能化改造项目60个,打造智能车间(工厂)10个,推动1000家企业上云,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达到80%以上。四是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加大小微企业培育力度,持续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完善“万人助万企”包联服务机制,推动由纾困帮扶向“三化改造”“六新突破”“双招双引”等专业化服务拓展,广泛开展产销、产融、产学研、用工等“四项对接”活动,力争新增市场主体15万户、规上工业企业160家,培育“美豫名品”企业5家。深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头雁企业梯度培育,分级建立企业培育库,加大金融、科技、人才、数据等要素保障,为企业发展赋能提效,全年力争培育头雁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
(四)抢抓战略机遇,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立足“临港新城、开放前沿”发展定位,抓实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市建设和全省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11246”目标战略机遇,打造中原出海新通道和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一是加快港航基础升级改造。加快沙颍河周口至省界航道“四升三”工程建设,谋划航道“三升二”工程,确保中心港中心作业区、航运信息中心、中心港集疏运铁路专用线等三大枢纽工程如期开工建设,持续提升港区集货能力、岸线使用能力、航道通行能力和海关通关能力。二是打造多式联运枢纽体系。开工建设周口民用机场、鹿邑通用机场,完善西华通用机场功能配套,融入全省“一枢多支”现代化机场群。加快平漯周高铁建设,积极推动周商高铁前期工作。加快沈卢高速沈遂段和兰沈高速兰太段等高速公路项目进度,确保濮新高速沈丘至豫皖省界段建成通车。加快推进G106沙窝至祝寨段改建、S216太康淮阳界至淮阳项城界段改建等工程建设,着力构建“一网四港六中心”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三环九放射”市域快速通道和县域路网体系。三是培育壮大临港产业。加快临港制造业发展,规划建设跨省临港经济合作区,积极引进装备制造、船舶制造、大宗原材料加工、大宗商品精深加工等临港偏好型产业,整合造船企业进园入园,积极打造内河船舶生产基地。加快推进益海嘉里大豆玉米深加工投产达效,加快中储粮豫东粮食储备基地、中农云仓储国家农资储备库、跨境电商物流园等项目落地,推动临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推动临港商贸业加快发展,力争保税物流中心早日封关运营,推进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港建设,规划建设临港物流园,积极引进知名物流企业入驻运营。
(五)提升城市能级,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构建“一中心两组团五卫星城”全域空间发展新格局。一是推动中心城区起高峰。以川淮商一体化建设300万以上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牵引,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复合型综合功能片区建设,壮大电子信息、现代食品、可降解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积极培育临港经济、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文旅经济、楼宇经济等新业态,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集聚力、带动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科教东路(周淮路至周楼段)、文昌大道西延(中州路至汉阳路段)、建设大道东延(黄山路至G106段)、环湖南路、七一路东延(G106至机场大道段)、环湖南路(腾飞路至武盛大道段)、滨河北路下穿八一路等城市道路项目建设,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为城市“舒筋活络”,积极推进91个老旧小区改造,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2620套,竣工交付棚改安置房1.6万套,鼓励将部分存量未售楼盘用作保障性安置住房。加快城市功能提升,强化“一网统管”理念,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工程,提升城市防汛排涝能力,加快便民服务中心和北花园、国槐园城市公共服务空间建设。守护城市记忆,加强淮阳古城整体风貌保护与修缮,加快周家口南寨、淮阳区人民街、关帝庙历史街区、老淮中、黄泛区农场场部旧址等历史街区修复与建设,开工建设伏羲文化博物馆,推进平粮台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时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擦亮“道德名城、魅力周口”城市品牌。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创成国家森林城市。二是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强化开发区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功能作用,突出园区化、产业化、项目化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园、电商物流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返乡创业产业园,做大做强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每个县(市、区)建成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创建1~2个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和基础公共服务、产业配套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落实好《关于加快建设县域副中心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域副中心,因地制宜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满足农民家门口就业需求,努力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
(六)建设农业强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率先建成农业强市为目标,以国家农高区建设为引领,落实“123710”工作部署,加快实施“七个专项行动”。一是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持续开展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专项治理,保障种粮面积稳定在2064万亩以上,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开展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探索“投融建运管”模式,加快推进以“智慧粮田”为目标的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86亿斤以上。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做大做强周麦、周豆、甘薯、花生等主要农作物系列品种,支持商水县、郸城县、鹿邑县创建国家小麦制种大县,支持扶沟县、西华县创建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打造周口良种繁育品牌。二是高质量推进国家农高区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丰德康种业及智能化种子创制中心,积极推进特色种业研发、推广和种植,打造10.6万亩优质种子田种植基地。加快智慧农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智能农机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全链条、集群式发展。加快千喜鹤智慧农业产业园、修风生物功能性食品、巨鑫生物原料药及成品药生产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更多优质粮食精深加工项目,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持续深化与中科院、河南农大、南京农大、陕西杨凌示范区等合作,加快建设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三是加快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建设,高标准建设郸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创扶沟蔬菜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建设西华县、太康县、沈丘县、商水县、淮阳区等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农业“三链同构”,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加工、文旅观光、农村电商、商贸物流等八类产业园模式。发展设施蔬菜、植物工厂,办好中原蔬菜博览会。开展畜牧业现代转型发展行动,建设一批畜禽立体养殖设施,加快太康县国家肉羊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依托商水牧原培育50亿级生猪养殖基地,做优家禽产业和特色养殖,力争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四是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学好用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做法,扎实开展“七个专项行动”,推动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农资农技服务体系、县乡村商贸服务体系、县乡村医疗康养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等体系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6%以上,建设“四好农村路”600公里,支持西华县创建国家“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现5G网络自然村全覆盖。每个乡镇建成一个幸福家园综合体。健全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每个县(市、区)新建一个县级物流园、新增50个电商村。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持续实施“三个遍访”“四项机制”,动态推进“十个问题清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防返贫监测对象应增尽增、应帮尽帮,巩固住、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
(七)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内生动力活力。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增活力。一是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聚焦企业和个人两个全生命周期重要阶段,强化跨部门政策、业务、系统协同和数据共享,推进线下“只进一门”、线上“一网通办”、诉求“一线应答”,推进关联事项集成办、容缺事项承诺办、异地事项跨域办、政策服务免申办,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市场准入、公平执法等方面落实一批标志性举措,深入开展新官不理旧账、政策不兑现、拖欠民营企业账款专项治理,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让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创业、专心发展。下好农村改革“先手棋”,稳步推进商水县、郸城县、鹿邑县、淮阳区农技、农经、农机“三支队伍”改革,为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趟出一条新路。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政府经营性资产和环卫污水处理、自来水、城市供热等公共事业运管模式。统筹抓好财税、生态等领域改革。二是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坚持“东向融入、进圈入链”,主动融入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布局一批跨境电商贸易平台和海外仓、保税仓。积极融入长三角港口群,新开通周口港至武汉港等6条以上国内集装箱航线,加快构建中原出海新通道,力争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实现双突破,努力创成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善招商引资“四张图谱”和招商路线图,发挥“五职”领导干部招商主体作用,主动对接企业家、专家人才和行业协会,紧盯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等重点地区,抓好产业链群招商、龙头企业招商、以商招商、股权招商、市场规模和物流枢纽优势招商,办好第四届周商大会,着重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力争全年签约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0个,全年招商引资额增长10%以上。培优做强外贸企业,提升外资利用水平,推动外资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八)加强生态保护,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PM10、PM2.5、优良天数“两降一升”,确保完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2+36”重点城市年度治理任务,实现空气质量提升进位。打好碧水保卫战,抓好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6月底前建成南水北调新增供水工程、引江济淮配套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供水“四化”,加快饮用水水源替代,全面封停公共管网供水范围内自备井,禁止违规开采200米以下深层承压水,有效遏制地下水下降态势;加快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设施,发挥好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作用,基本消除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6%以上,完成3个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县(区)建设任务,县(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80%以上;开展沙颍河、贾鲁河、涡河等重点河流综合治理,确保周口康店、鹿邑县宋河桥、西华县大王庄等17个地表水目标考核断面稳定达标。打好净土保卫战,充分发挥我市生物可降解材料生产优势,示范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加快推进以畜禽养殖为重点的粪污资源化利用和以化肥农药减量化为重点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二要加快建设现代水网。全面落实“四水四定”,统筹推进“五水综改”,以“引调水”工程为支撑,以“连通水”工程为补充,以“安全水”工程为保障,实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全域滨河廊道体系提升工程、贾鲁河涡河水系连通工程、周商永运河修复工程、大逍遥蓄滞洪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项目,协同推进灌区建设改造,开展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推动供水水网、安澜水网、环境水网、生态水网、文化水网、智慧水网“六网融合”,加快建成以自然水系为基础、重大引调水工程为通道、支流连通水系工程为节点的现代水网。三是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实施节能增效行动,持续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项目5个以上。培育壮大循环经济产业,支持重点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培育一批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创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有序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地热能试点城市建设,全面完成冬季清洁取暖工程。支持太康县、商水县、西华县探索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支持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建设集中连片分布式光伏项目,稳妥有序实施一批“阳光工程”“追风工程”,力争光伏发电装机增加20万千瓦,风电发电装机增加30万千瓦。
(九)筑牢安全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千方百计稳就业。持续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新增技能人才11万人、高技能人才5.8万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进城乡“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新增返乡创业1.4万人。二是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大力发展公办普惠幼儿园,推动学前教育普惠扩容,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4个。加快中小学校新建改扩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抓好“县高中、乡中学、中心村小学”寄宿制教育体系建设,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和“县管校聘”教师管理模式,新改建扩建学校189所,新增学位4.58万个,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35%以上,支持扶沟县率先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发挥郸城一高等优质教育资源引领作用,推动形成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发展格局,持续擦亮高中教育名片。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支持周口师范学院建设高水平综合大学。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推动公共文化活动下乡进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伏羲文化、老子文化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加快健康周口建设。持续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达标建设和私有产权村卫生室产权公有化,不断改善就医环境、提升救治能力、降低就医成本。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加快县级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三所医院”达标升级,有序推进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周口市第七人民医院、周口市人民医院等7家医院创建三甲医院,依托市中心医院,建设周口市医学科学院,着力打造省级重要区域医疗中心。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打造便利可及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四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巩固拓展全面参保成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最低生活保障金、特困人员救助金发放、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保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推进市老年养护中心建设,再推动40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完成889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每个县(市、区)建设1~2个康养小区,满足不同层次养老需求。五是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自建房、消防、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镇燃气、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常态化开展推动隐患动态“清零”。认真落实“123、321”要求,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纵深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两品一械”质量安全整治行动,守牢食品药品安全底线。带头过“紧日子”,坚持“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持续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一般性支出压减比例不低于10%,经常性项目支出原则上按5%压减,腾出财力保重点保民生,严格政府债务管理,兜牢“三保”底线。防范化解地方金融机构风险、以高水平安全助力高质量发展。六是着力强化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常态化推进领导干部下沉接访,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全面建设“三联三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深入推进“三零”平安单位(村、社区)创建,持续深化“一村(格)一警”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坚决防范和打击电信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守好社会治安“第一道防线”,加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建设,巩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周口、法治周口。
附件:名词解释
附件
名词解释
1.“两个确保”。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周口、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周口。
2.“十大战略”。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优势再造战略,数字化转型战略,换道领跑战略,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制度型开放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
3.“十二个紧盯”。紧盯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计划竣工投产项目如期竣工、早日达产;紧盯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确保智能化改造项目如期竣工投产;紧盯扩大有效投资,确保在建项目加快进度,计划开工项目如期开工;紧盯创新主体,确保研发活动覆盖率超70%;紧盯强链延链建链,努力招大引强,确保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紧盯专项债申报,确保短板弱项得到有效缓解和补齐;紧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确保区位交通优势加快释放;紧盯民生改善,确保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紧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确保最优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紧盯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确保要素有效保障;紧盯激活消费增动力,确保消费拉动作用持续增强;紧盯夏粮田间管理,确保夏粮丰产丰收。
4.“五个清单”。开工建设项目、在建重点项目、竣工投产项目、智能化改造项目、招商引资项目五个清单。
5.“七个专项行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提升行动、“县园乡站村点”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及电商村创建提升行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行动、城乡教育体系建设提升行动、城乡人居环境卫生体系建设提升行动、乡村农资农技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行动、乡村商贸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行动。
6.“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
7.“三个一批”。集中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8.“专精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中小微企业。
9.“三化三制”。“三化”指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管理团队;“三制”是指领导班子任期制、全员岗位聘任制、绩效工资制。
10.“人人持证、技能河南”。通过大规模开展“全劳动周期、全工种门类”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让更多劳动者实现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路在脚下铺就。
11.“11246”。河南计划用3—5年时间,实现全省港口年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项目投资达到1000亿元,高等级航道通航里程达2000公里以上,打造淮河、沙颍河、沱浍河、唐河4条通江达海集疏运通道,建成周口港、信阳港、漯河港、平顶山港、南阳港、商丘港6个现代化港口。
12.“五个五”工作机制。每个县(市、区)重点抓好5个扩产能项目、5个新开工项目、5个新签约落地项目、5个智能化改造项目、5个培育上市企业。
13.“六新”。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
14.“万人助万企”。涵盖工业、农业、建筑业、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业、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等领域重点企业,聚焦企业发展重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组织万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走进万户企业,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创造活力。
15.“123710”。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业强市建设“一个保障、二个抓手、三个遍访、七项行动、十个清零”的工作体系。
16.“123、321”。“123”:守牢不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灾害的“1个金标准”,紧盯应急避险、应急抢险“2个关键”,把握好确保不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灾害,确保水库、尾矿库、淤地坝不垮坝,确保大江大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3个确保”。“321”:对汛情雨情险情要提前3天研判,应急抢险要提前2天预置力量,应急避险要提前1天完成转移,留足提前量,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