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民营企业典型案例(十二)——通泰纺织公司案例
一、企业简介
通泰纺织公司最早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集棉花收购、纱线生产、织布织造、服装加工为主的全产业链的纺织公司,目前公司拥有纺纱规模36万锭,采用国内领先的全流程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纺纱设备,主要生产全棉精梳紧密纺60支、80支、100支等高支、高端纱线,其中60支纱线在长三角市场中,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20年来,公司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导、高端智能绿色时尚为主导”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加速进行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实现了跨越式转变,生产设备由原来的传统纺纱到现在的全数字智能化纺纱;产品从低端的21支到现在的高端精梳紧密纺120支;产品质量达到乌斯特公报前5%。公司先后荣获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智能工厂、省专精特新企业、省长质量奖提名企业等百项荣誉。
二、宣传亮点
公司2023年在企业经营中不断筑牢“安全生产、诚信经营、产品质量”三大发展体系,先后投入2亿元实施智能升级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新产品研发和品牌打造上取得了新突破,为企业今后健康持久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年公司实现总产值超1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拉动2200名工人就业,工资发放超1亿元,年用量超1亿度,位居全市工业用电企业前列,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具体实例
2023年上半年投入1.3亿元,完成银鑫棉业6万锭智能升级改造并投产,2023年下半年投入7000万元,完成通泰车间3万锭智能升级改造并投产。通过改造实现了智能设备替代人工的互联互通,“清梳联、粗细联、细络联、成品自动化包装线”等智能化设备的运用,使整个生产从原料投放到成品包装全流程智能化、数字化;国内超长1824锭细纱机大大增加了产能,减少了人工和工人的劳动强度;配备的世界先进的西班牙技术Pinter单锭检测系统,可实现每一个单锭的产量和质量情况的动态监测,自动络筒机升级改造采用目前全球最先进乌斯特第四代电子清纱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产品质量。改造后,综合产能提高30%,用工节约60%,万锭用工由原有的120人降低至现在10人,吨纱成本降低1500元,综合能耗水平降低10%,每年节省成本3000多万元。